试题 百文网手机站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时间:2022-01-20 10:00:02 试题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

  中考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地复习以及有针对性地准备是考生们的关注热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

  目录

  一、初中常见错别字举例

  二、中考语文容易读错的字

  三、词语解释

  四、修改病句归类训练及答案

  五、中考课外名著阅读集萃

  六、中考古诗文默写练习题

  七、文言文简答

  八、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九、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十、文言文虚词用法

  十一、文言文实词用法

  十二、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十三、古今异义

  十四、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十五、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十六、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初中常见错别字举例

  莫明其妙(名) 不加思索(假) 费寝忘食(废) 再接再励(厉)

  变本加利(厉) 掩旗息鼓(偃) 别出新裁(心) 谈笑风声(生)

  流光溢采(彩) 沤心沥血(呕) 大相经庭(径) 不醒人事(省)

  坚苦朴素(艰) 锐不可挡(当) 粗制烂造(滥) 鞠躬尽粹(瘁)

  神态安祥(详) 清洌可鉴(冽) 墨守陈规(成) 张灯接彩(结)

  仰扬顿挫(抑) 甜言密语(蜜) 绿树成阴(荫) 反应情况(映)

  两全齐美(其) 打架斗欧(殴) 不可思意(议) 鬼鬼崇崇(祟)

  抑扬钝挫(顿) 不知所错(措) 改斜归正(邪) 错落有志(致)

  无精打彩(采) 沓无消息(杳) 痛心疾手(首) 出类拔翠(萃)

  白壁微瑕(璧) 卑躬曲膝(屈) 互相推委(诿) 关怀倍至(备)

  如法泡制(炮) 英雄倍出(辈) 佳宾满堂(嘉) 巧装打扮(乔)

  一张一驰(弛) 病入膏盲(肓) 好高鹜远(骛) 破斧沉舟(釜)

  迫不急待(及) 陈词烂调(滥) 趁心如意(称) 语无论次(伦)

  相形见拙(绌) 直接了当(截) 毛骨耸然(悚) 名列前矛(茅)

  手屈一指(首) 丰功伟迹(绩) 残无人道(惨) 挺而走险(铤)

  殉私舞弊(徇) 声色俱历(厉) 天翻地复(覆) 汗流夹背(浃)

  声名狼籍(藉) 穿流不息(川) 一愁莫展(筹) 一口同声(异)

  因地治宜(制) 记忆尤新(犹) 貌和神离(合) 珠连壁合(璧)

  原驰腊象(蜡) 挑拔离间(拨) 雍荣典雅(容) 原形必露(毕)

  如火如茶(荼) 不屑置辨(辩) 披星带月(戴) 莫不关心(漠)

  咳不容缓(刻) 五体头地(投) 默默无蚊(闻) 兴兴向荣(欣)

  题纲挈领(提) 按步就班(部) 不记其数(计) 重峦叠障(嶂)

  臭名招著(昭) 噪动不安(躁) 相儒以沫(濡) 见义思迁(异)

  无机之谈(稽) 踹踹不安(惴) 不可思义(议) 深恶痛极(疾)

  惩前毙后(毖) 草管人命(菅) 来势凶凶(汹) 循序渐近(进)

  举一返三(反) 委屈求全(曲) 才输学浅(疏) 阴谋鬼计(诡)

  大声急呼(疾) 世外桃园(源) 消声匿迹(销) 故弄悬虚(玄)

  脍炎人口(炙) 性格炯异(迥) 相题并论(提) 相辅相承(成)

  自出心栽(裁) 舍身取义(生) 礼上往来(尚) 一鼓做气(作)

  蜂涌而至(拥) 变本加利(厉) 一泄千里(泻) 重蹈复辙(覆)

  名符其实(副) 直迷不悟(执) 唯妙唯肖(惟) 汉牛充栋(汗)

  朝辉夕阴(晖) 变换莫测(幻) 安然无样(恙) 蔽帚自珍(敝)

  万赖俱静(籁) 坦荡如底(砥) 巧妙绝纶(伦) 众志成诚(城)

  莫明其妙(名) 害人听闻(骇) 妙手隅得(偶) 目不瑕接(暇)

  弱不惊风(禁) 情不自尽(禁) 意想天开(异) 朝气篷勃(蓬)

  慢不经心(漫) 徇私午弊(舞) 错手不及(措) 走头无路(投)

  同仇敌慨(忾) 坚苦卓绝(艰) 忧心重重(忡忡) 与日具增(俱)

  前功尽气(弃) 绿草如因(茵) 甘败下风(拜 ) 无剂于事(济)

  滥芋充数(竽) 买椟还株(珠) 眼花潦乱(缭) 神采弈弈(奕)

  誓志不移(矢) 骄健如飞(矫) 眼急手快(疾) 出谋画策(划)

  出奇不意(其)

  二、中考语文容易读错的字

  鏖战áo 剥皮bāo 薄纸báo 蓓蕾bèilěi

  包庇bì 麻痹bì 复辟bì 濒临bīn

  针砭biān 屏气bǐng 参差cēncī 驰骋chěng

  鞭笞chī 踟蹰chíchú 奢侈chǐ 整饬chì

  炽热chì 憧憬chōng 惆怅chóuchàng 踌躇chóu chú

  创伤chuāng 啜泣chuò 辍学chuò 瑕疵cī

  歼灭jiān 缄默jiān 矫正jiǎo 校对jiào

  反诘jié 拮据jiéjū 押解jiè 痉挛jìng

  抓阄jiū 针灸jiǔ 狙击jū 咀嚼jǔjué

  沮丧jǔ 龃龉jǔyǔ 倔强juéjiàng 猖獗jué

  矍铄jué 攫取jué 龟裂jūn 可汗kèhán

  窥探kuī 邋暹lāta 落枕lào 勒索lè

  勒紧lēi 耄耋màodié 静谧mì 分娩 miǎn

  模样mú 泥淖nào 气馁něi 隐匿nì

  拘泥nì 擂鼓léi 擂台lèi 罹难lí

  趔趄lièqiè 贿赂lù 掠夺lüè 阴霾 mái

  埋怨mán 亲昵nì 泥泞 nìng 忸怩 niǔ ní

  执拗niù 虐待nüè 蹒跚 pán 滂沱pāng tuó

  炮制páo 纰漏pī 毗邻 pí 癖好 pǐ

  媲美pì 扁舟piān 剽窃 piāo 饿殍 piǎo

  解剖pōu 玉璞pú 祈祷 qí 颀长 qí

  休憩qì 关卡qiǎ 悭吝 qiān 掮客 qián

  虔诚qián 戕害qiāng 勉强 qiǎng 襁褓 qiǎng

  怯懦qiè 债券quàn 荏苒 rěn rǎn 缫丝 sāo

  禅让shàn 讪笑shàn 折本 shé 倏忽 shū

  吸吮shǔn 怂恿sǒng yǒng 塑料 sù 倜傥 tìtǎng

  请帖tiě 字贴tiè 颓废 tuí 蜕化 tuì

  囤积tún 逶迤wēi yí 龌龊 wò chuò 斡旋 wò

  翩跹xiān 鲜见xiǎn 肖像 xiào 河沿 yán

  采撷xié 纸屑xiè 机械 xiè 铜臭 xiù

  星宿xiù 自诩xǔ 抚恤金 xù 筵席 yán

  酗酒xù 煦暖xù 殷红 yān 湮没 yān

  曳 yè 拜谒yè 旖旎 yǐ nǐ 迂回 yū

  游弋yì 后裔yì 造诣 yì 舆论 yú

  囹圄yǔ 登载zǎi 缜密 zhěn 铁砧 zhēn

  臧否zāng pǐ 蛰伏zhé 贬谪 zhé

  白皑皑ái 刽子手guì 抹桌子mā 迫击炮 pǎi

  不谙水性ān 纵横捭阖bǎihé 稗官野史bài

  奴颜婢膝bìxī 刚愎自用bì 瞠目结舌chēng

  叱咤风云chìzhà 忧心忡忡chōng 相形见绌chù

  淙淙流水cóng 一蹴而就cù 肆无忌惮dàn

  引吭高歌háng 沆瀣一气hàng 草菅人命jiān

  情不自禁jīn 杀一儆百jǐng 前倨后恭jù

  一蹶不振jué 不卑不亢kàng 丢三落四là

  书声琅琅láng 果实累累léi 萎靡不振mǐ

  宁死不屈 nìng 拈花惹草 niān 心宽体胖 pán

  大腹便便 pián 居心叵测 pǒ 一曝十寒 pù

  休戚与共 qī 翘首远望 qiáo 潸然泪下 shān

  海市蜃楼 shèn 舐犊之情shì 有恃无恐 shì

  瞬息万变 shùn 为虎作伥 wèi chāng 深恶痛绝 wù jué

  屡见不鲜 xiān 垂涎三尺 xián 长吁短叹 xū

  奄奄一息 yǎn 杳无音信 yǎo 自怨自艾 yì

  熠熠闪光 yì 百花争妍 yán 向隅而泣 yú

  尔虞我诈 yú 载歌载舞 zài 近在咫尺 zhǐ

  博闻强识 zhì 脍炙人口 zhì 鳞次栉比 zhì

  三、词语解释

  第一册

  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因心里不得发泄。

  3、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希少。

  4、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6、死不瞑目:形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第二册

  1、 稍纵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3、 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4、 无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5、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6、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 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7、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8、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9、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10、俯首贴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11、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12、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13、不胜枚举: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4、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15、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稽,查考。

  16、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7、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

  第三册

  1、 锐不可当:不可抵挡。

  2、获益匪浅:得到很多。匪,不。

  3、沸沸扬扬:活动纷繁,非常热闹的样子。

  第四册

  1、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2、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

  3、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

  4、臭名昭著:形容坏名声尽人皆知。昭,显著。

  第五册

  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4、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5、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六册

  1、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2、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3、深恶痛疾:最厌恶最痛恨。

  4、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5、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6、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姹。嫣,娇艳。

  7、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断。

  8、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9、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

  10、踉踉跄跄: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11、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颜色都显得非常严厉。

  四、修改病句归类训练及答案

  一、一面对两面,不能照应

  1、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2、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大问题。

  3、北方联盟是否进军喀布尔,取决于阿富汗各派在政治上达成一致以及塔利的班是否妥协。

  4、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5、党的历史表明,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坏,关系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应改为"关系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与否"。)

  6、一篇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应改为"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完整"。)

  7、我们不能把开会积极发言作为衡量一个人政治觉悟高低的标准。

  (前面应改为"开会是否积极发言"。)

  二、关联词、介词的误用

  1、本校师生员工出入校门一律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连词"和"运用错误,应换成"或",因为师生员工不可能同行具有两证。)

  2、人的才能的大小,完全是由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决定的。

  ("由于"是连词,用于复句,领起一个表原因的分句,必须有一个表结果的分句与之呼应。应改为"由……决定的"。)

  3、3月17日,六名委员因贿赂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介词不当,"关于"应改为"对于"。)

  4、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改为"人们如果连续"。)

  5、他去世后群众虽然怀念他,但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改为"虽然群众怀念他"。)

  6、请连长放心,尽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改“尽管”为“不管”)

  三、语序不当

  1、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4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用介词"对"错误,造成主客体颠倒,应改为"青年人对焦裕禄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可是40岁以上的人对他却是很熟悉的"。

  2、这次篮球比赛,真想不到我们班会夺得冠军,而且一连战胜六个强劲对手。

  应先战胜对手后夺得冠军。

  3、雪碧、可乐、矿泉水等饮料,是家家户户深受欢迎的夏令饮品。

  应改为"是深受家家户户欢迎……"。

  4、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应改为"就陆续有人……"。

  5、巴金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首先应是"接近文学",然后才是"爱好文学"。

  6、在21世纪人们称颂五六十年代的人际关系,这表明五六十年代的人际关系确有令人留恋、值得肯定的内容。

  首先是"值得肯定",然后才“令人留恋"。

  7、我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应改为"勤奋学习的主动性"、"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应把"自觉性"和"主动性"对调一下。

  8、现在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希望广大消费者引起注意,不给唯利是图者以可乘之机。

  应改为"希望引起广大消费者注意"。

  9、这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

  应改为"选料上乘,配方独特,工艺精湛,疗效显著"。

  四、搭配不当

  1、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和开发。

  "研制新技术、新工艺"不通,应改为"致力于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

  2、杨辉返校后,对抢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来提,直到一封感谢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多数人知晓。

  定语、中心词不搭配,"这件好事"可以,"这件好人"不通,应去掉"好人"。

  3、山西省煤炭的蕴藏量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主谓不搭配,"蕴藏量是地区之一"不通,应改为"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4、下岗职工有效地组织起来,把饮食、缝纫、拆洗等福利事业兴建得很好。

  "兴建事业"不搭配,应把"兴建"改为"兴办"。

  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动宾不搭配,"采取……改革"不通。

  五、否定不当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不再发生"等于让它再发生,应去掉"不"字。

  2、他写信告诉我说,近几年来,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思念家乡。

  "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应把"无时无刻不忘"改为"时时刻刻不忘"或"无时无刻不在"。

  3、我们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尽量避免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避免不犯"等于要犯错误,应改为"避免犯错误"。

  4、现在科学发达,移植记忆也许不是完全可能的事。

  少一个"不"字变成了否定,应改为"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5、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否定不当,应去掉"不是"的"不"字。

  六、不合逻辑

  1、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同时"冒着酷暑和严寒"不合逻辑。

  2、今年,政府要下大力气,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

  "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等于说农民就应该承受不合理负担,应去掉"不合理"三字。

  3、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条件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才获得成功的。

  "凡"和"不少"矛盾,应去掉"凡"。

  4、一辆越野车像离弦的箭一样,在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上疾驰。

  不合事理,"在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上"不可能"像离弦的箭一样"。

  七、结构混乱

  1、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或去掉"多"或改为"就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2、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十五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或去掉"还有"或去掉"也参加了学习"。

  3、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做怪。

  是杂糅句,或去"在作怪"三字,或去掉"其根本原因"。

  4、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配制而成的。

  杂糅,或去掉"主要成分"或去掉"配制而成的"。

  5、为了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我校建立和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或改"我校进行了建立和健全……工作"或去掉"等—系列工作"。

  八、残缺与赘余

  1、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截止日期和最后一天”,重复

  2、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缺宾语中心词,应改为"事关……的全局"。

  3、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缺宾语中心词,应改为"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的技术"。

  4、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在首都剧场的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的掌声,对这次精彩的表演评价很高。

  最后一句缺主语,应改为"观众对这次精彩的表演评价很高"。

  5、经过精心选育,使野生兰花清香诱人,珍品迭出。

  滥用介词造成没主语,应去掉"使"字。

  6、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终于使他翻然醒悟了。

  滥用介词造成没主语,后半句应改为"他终于翻然醒悟了"。

  九、表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是本月15日去汇报,还是15日之前就去汇报。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人了两家银行。

  歧义,可理解为背着总经理一个人,也可理解为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

  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义,可理解为嘱咐的是几所学校的领导,也可理解为一所学校的几个领导。

  4、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在医院工作"的是他本人还是他女儿,表意不明。

  5、奶奶看到我俩非常高兴,就急忙从炕上下来,拉住我们的手问这问那。

  歧义,一是"我俩非常高兴",二是"奶奶看到我俩后,她自己非常高兴"。

  中考课外名著阅读集萃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 “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孙二娘 ”。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 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6、““醉打 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 武松 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 松 、 竹 、 梅 。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 蒲松龄 。他的一部著作 《聊斋志异》 。

  9、《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主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 “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

  18、《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 “三英战吕布”的 “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 ;张飞。

  20、《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21、“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的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

  22、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这仁。

  23、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4、《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

  晁盖:晁天王 ;陆云龙:公孙胜;吴用:智多星;阮小二:立地太岁;

  阮小五:短命三郎;阮小七:话阎罗;刘塘:赤发鬼;白胜:白日暑。

  25、“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

  林冲:逆来顺受;陆骞:阴险狡诈出卖朋友。

  26、《水浒传》中 “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鲁智深:性格粗犷,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27、《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28、《红楼梦》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都有谁?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29、《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

  30、《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贾宝玉;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31、《红楼梦》中 “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哪一位?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六、中考古诗文默写练习题

  1、《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2、 曹操的《观沧海》: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陶渊明的《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5、《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平

  6、 王维的《使至塞上》: 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 李白的《 行路难》: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9、杜甫《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 恨 "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 搔 "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引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1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描写边塞奇特景色)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以春花比喻冬雪、联想美妙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互相映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3、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4、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8、《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0、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

  25、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七、文言文简答

  1、《论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周敦颐的《爱莲说》: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八、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 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 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九、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号(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

  隔开,不连接)

  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借(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

  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1)林尽水源(尽头)

  (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苦(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临(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著名)

  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

  (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1)一狼径去(离开)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

  舍(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书(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6)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

  (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位(给与的东西)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因

(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

  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十、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的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

  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十一、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

  7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驱策,用马鞭子打)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域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

  官)(不在朝廷上做官)

  十二、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26、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41、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十三、古今异义

  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今义,道德品质十 分恶劣。 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耳:不习渡水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方: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

  发:发于声。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故:故使人问之。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股: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篝火:夜篝火。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河:山河表里潼关路。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何苦: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

  居: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交通: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虽: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出师表》

  汤:①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②滕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无论: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识:默而识之。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走: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

  坐: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晏子故事两篇》

  十四、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 (1) 空间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说明文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或者从整体到部分。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2) 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介绍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生产和工作的程序,逐一说明。

  (3) 逻辑顺序

  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

  5、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十五、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文章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 ,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

  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种论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

  (4)议论文的种类: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

  ①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 ④感想:

  (5)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 ,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②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③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6)论证方法:

  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带。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A、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中运用最广,用真实、典型的事实去证明论点的正确,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所运用的道理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C、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D、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①准确性: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准确无误。

  ②概括性:议论文把讲清抽象的道理作为它终极的目的,即便列举事例,也要以理服人,以理取胜。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

  ③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④生动性:议论文的生动性不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十六、记叙文文体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7、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

  (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相关文章: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08-06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一词多义)09-02

2017中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资料08-12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词语辨析」09-02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基础知识」09-02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拼音类)10-31

中考语文古诗词试题汇总08-07

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赏析试题汇总09-16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解释汇总08-08

台湾中考语文试题10-06